今年只是買了五場的票,明顯比往年少。年紀漸大,已没有精力應付一日三場的戲。又因為事忙的關係,買了票卻錯過了米高堅的Harry Brown,有點可惜。總觀只能看四場。
反之,由美國總領事館和藝術中心合辦的AFI Project 20/20,我卻已經留了三場的位子。難不成是因為免費的關係?
無論如何,前天看了兩場:國際短片競賽節目(二) 及 京都太秦物語。
國際短片競賽節目(二)
看這一齣的動機很簡單:我是為了看同場加映《香港四重奏》之一,邱禮濤的《生炒糯米飯》而來。結果並沒有令我失望,拍出香港風味,亦能帶出吾等七十後對街邊小食的懷念。畫面穿插當年香港六七暴動、保釣運動的剪影,導演在之後的問答環節時說只為帶出時代背景(但大家可以自行想像 – 這是我加的)。故事的街景在永利街拍攝,導演指拍攝時已知有同業在同一地點取景,但並不知道是羅啟銳的歲月神偷。
抱著只看加映作品的心態,入場前對其他短片自然未有多大的注意,可是其中有驚喜,亦有看得一頭霧水的。《Mr Sakurai at the Ticket Counter》和《Mira》,我實在看不懂。《Beast》所提及的家庭暴力,以至小主角對父親暴虐的反抗,令人心寒,因為同樣的事,天天都在發生。《Paradise Later》以印尼的一條「垃圾河」為背景,對盲目發展提出控訴,訊息強而有力。
個人最喜歡Thomas Lo的《Cocktail Definition》和Eric Gross的《The Fortune Writer》。《Cocktail Definition》中的髮型師和酒保,一起尋找能形容不同女性特質的雞尾酒,爆笑而言之有物。順帶一提,因為片子在香港拍攝,導演找來的女性扮演不同雞尾酒形容的女性特質。這群女角,比起Bijin Tokei香港版找來的女性們,漂亮多了~
《The Fortune Writer》所探討的是fortune cookie(幸運簽語餅)的問題。有些人會說,簽語餅的內文是很直接地和你身邊的事、人有關係。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?這片子為你帶來其中一個可能性。很喜歡廚房員工Kirby的細心,以及面對心上人的勇氣。
京都太秦物語
《 京都太秦物語 》原本叫《京都太秦戀物語》。我覺得後者都不錯,雖然老土了一點。顧名思義,故事以京都市郊的太秦為舞台。故事講述在立命館大學任職圖書管理員的東出京子,她的男友、初哥棟篤笑藝人梁瀬康太,大學客座教授榎大地,以至太秦大映通り商店街的街坊們的日常故事。
一眾街坊由真人扮回自己,連主角角色的父母亦是真人上陣。另外,除了骨幹的工作人員以外,其餘人員均為導演之一的山田洋次的學生,所以除了是一齣商業電影之外,亦是一眾學生們參與商業製作的黄金機會,加上太秦的市民們,完全是一個集體創作的實驗。亦因為有學生們參與訪問商店街的商户,得來不少細節,如兩位主角的家庭其實都有子女各一,亦面對和主角所面對有關前途、繼承家業與否的決擇問題。
雖然導演阿部勉明言另一位導演山田洋次的角色是指導為主,但不難發現戲中滲入了一些寅太郎式的幻想/狂想,如:教授對京子學生時代的(性)幻想、康太的Michael Jackson上身一人tap dance等,都很「搞笑」。
由於是比較輕鬆的愛情喜劇,看得蠻開心的。教授的分支比較沉重,因為他比較冒失而對事物太想當然,變得很衝動。他對京子的一見鐘情亦是十分地突兀,和整體故事有點不搭配。但回心一想,教授的衝動,和康太的「唔嗲唔吊」 成了強烈對比,亦能解釋京子的決定的基礎。
太秦我沒有去過,只是在往返嵐山的路上經過幾次。以前的太秦是電影王國,今非昔比,現在最為人熟悉的只是太秦影畫村。但太秦的市街,和日本一般小鎮一樣,有點說不出的鄉土味,很舒服。下次去京都時,一定要去太秦一次。
如果不是昨天看了《蟹工船》,可能《京都太秦物語》會是今年電影節最喜歡的戲。晚點再談。
Like this:
Like 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