執膠為何

上年在京都旅行時,看見如此的一件事。

在上鞍馬山的路上,看見一個中年男人背著背包,在馬路邊一面走,一面用工具檢垃圾。衣著有點舊,但十分整齊。當下不太在意,車亦繼續走。

下車後,在貴船神社附近又再碰上那中年人。只見他在我的前面先到神社,放下背包,然後參拜。本來以為他只是普通香客,但見他把汗抹乾後便下山去。

後來,我自己亦步行下山,竟在路上又再碰上他。只見他健步如飛,還繼續檢路邊的垃圾。他其實不需要為山去做清潔,但他就是如此做。

近來想起貨櫃墜海,膠粒漏出的事,不禁想起那中年人。

執膠,要你攀山涉水,去沒有康文署照顧的偏遠沙灘。沙灘大概都滿佈膠垃圾、玻璃(已經唔可能形容為碎,因為係一塊塊玻璃樽的碎片)、爛木,與膠珠、沙粒混在一起。

要將膠珠分出,要花不少精力,打水、淘出膠珠、分出其他垃圾處理。一個人一小時,可以處理的沙,可能只有跟前那一圈。一個下午,大概只有一、兩平方米。

每一次收隊時,其實都知道自己做到的太有限,總不成請一個月假天天做。也知道潮水一漲,未完成部分的膠珠便會再一次漂出海,退潮時再一次停在你努力清理過的地方。清理好像怎麼都不會完。

先不說這陣子大概不會吃椰汁西米露(濕的膠珠外觀和煮熟的西米相似),要再去一次恐怕已變成苦差。再者,要犧牲自己的周末、假期去清理這個爛攤子,心裏難免有點不高興。

但為什麼仍然去做?

因為政府只做管轄範圍內的事,偏遠地方的問題沒政治資本可撈。

因為附近就是有人居住,居民亦不一定有能力、人手去清理。

因為你我都可能去過這些海灘,知道它們的美,亦因此知道膠災的嚴重。

因為心底裏,我們都知道一個人不理會,所有人都不理會,便真的沒有人理會。

因為這是你的家。

沒有回報,需要犧牲,沒完沒了。對這個地方沒有感情,對環境沒有愛、尊重,根本不會去做。就像在鞍馬山上那個中年人。

你愛香港嗎?我不知道你的答案。我嘛,我想我是愛的。